长平大地山清水秀,花开满城,在深入推进大美高平生态环境建设中,高平市人民检察院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织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以公益诉讼之名守护“只此青绿”,为服务保障和推动高平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筑牢河道安全 守护碧水安澜
丹河是高平市境内第一条大河,是贯穿高平南北的重要河流。近年来,该院严格落实“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联合高平市河长办多次进行巡河,摸排河道“四乱”线索,卓有成效地加强了水体污染综合防治,推动了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把“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2022年以来,该院共办理涉河道公益诉讼案件26件,督促行政机关履职,清理河道建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20余处5万余方,将侵占河道的电线杆等进行拆除,消除了防洪安全隐患,改善了丹河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守护了河道的清澈与美丽,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了检察力量。
护航农田安全 整治“白色”污染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粮食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国计民生。该院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就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开展公益诉讼小专项行动,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不规范、废旧农膜污染环境等问题,对全市15个乡镇通过实地测量、拍照取证、走访农户、询问相关工作人员等方式开展全覆盖式调查。
针对发现的问题,联合相关行政机关召开公益诉讼诉前磋商会议,并向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相关单位接到建议后开展专项行动,共走访调查农药市场5次,出动检查人员10余人次,检查农药门店15个乡镇45家门店,督促相关部门清理耕地农用薄膜面积约1万余亩。
每年春耕备耕关键时节,检察官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白色污染治理”回头看行动,为春耕生产筑牢生态屏障。
紧盯扬尘污染 全力守护“天空蓝”
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建筑工地扬尘问题也成为了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关注的重点之一。他们在履职中发现,辖区内部分施工项目存在工地临时道路覆盖厚层尘土,施工现场未采取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降尘措施;大面积工程渣土、建筑土方未使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部分企业存储煤炭、砂石、沙土等易产生扬灰的物料未设置围挡、未采取有效覆盖措施,既污染大气环境,也给企业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带来诸多影响。
高平市检察院积极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督促相关建设项目施工单位采取有效的防尘抑尘措施,杜绝在施工过程中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排查辖区内其他施工扬尘污染问题,加强文明施工管理。相关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迅速行动,督促施工单位在期限内完成绿网覆盖、设置硬质围档、安排洒水车辆进行抑尘等措施;同时对工地加强执法力度、加高执法频次、加宽执法覆盖面,整改成效显著。
保护古树名木 留住“绿色记忆”
古树名木是反映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符号,也是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却对保护古树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一现象,高平市检察院对辖区内古树展开全面排查,对发现的古树保护不力、监管缺失等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磋商会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所属乡镇、街道办落实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切实守护古树名木安全。同时,推动林业部门为70棵一级古树名木办理了累计350万元的保险,这是我省首单古树名木保险,相关信息被《检察日报》登载。
下一步,高平市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发挥公益诉讼检察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守护绿水青山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法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美好生态环境,让群众更好共享绿色生态美。
来源:山西法治报、高平检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