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卷宗的背后,是纷繁世相的缩影;在每一场庭审之中,是人生百态的聚焦。法槌落下,回声不息。
10月13日起,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办案手记』专栏,邀请法官、法官助理等审判一线人员,以平实的笔触,记录办案过程中的点滴,还原案件审理的细节和感悟,呈现司法工作者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与追求。
办案手记,记的是案件,更是我们的初心。我们期待与您同行,在这些有温度的文字中看见正义的细节,读懂法治的精神,听到时代的回响。
本期作者:高平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 韦 菲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柏油路面,热浪使远处的景物微微扭曲。下午三点,我们审判团队带着厚厚的卷宗来到那条新修的道路现场。卷宗里记载的是一起标的四十余万的道路施工合同纠纷,看似简单,却在庭审中陷入僵局。
案件已经开过两次庭。转包人车某提供了完整的施工日志、材料采购凭证、甚至还有案涉道路的工程造价鉴定意见,证据链看似无懈可击。而实际施工人王某手中,只有几张模糊的现场照片和几个工人的证言,间接且薄弱。庭审中,车某信誓旦旦:“整条路的水稳层和沥青面层都是我的施工队做的,王某只做了最简单的路基整平。”
王某在法庭上急得满头大汗,却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我能看出他眼中的无力,但法官不能凭感觉断案。于是,我决定走进现场,用最原始的方式——测量,来寻找真相。
现场热得像个蒸笼。车某早早等在那里。“法官,所有证据都表明确实是我施工的。”王某独自站在不远处,旧工作服被汗水浸透。他手里攥着一卷已经磨损的施工图纸,眼神中既有期待又带着不安。
“开始勘验吧。”我示意法官助理做好记录,从后备箱取出准备好的测量工具。
我们按照施工图纸,一米一米地向前测量,标记、寻找参照物。钢尺在灼热的路面上发出轻微的声响,每个人都汗如雨下。我们核对每一个数据,记录每一个细节。
“车某,”我指着图纸上标注的数值,“请说明一下您施工时对这个参数的控制方法。”
车某翻动着手中的文件:“这个……按照标准流程操作的。”“具体是哪个标准?”车某的应答开始含糊其辞。
测量到一段明显的接缝。“王某,这个接缝是怎么回事?”王某立即蹲下身,如数家珍:“这里原设计是直线施工,但实际遇到地下管线,我们做了调整。您看,这个接缝处理方式是我从多年经验中总结的……”
他详细讲解了当时的施工细节,甚至准确说出了施工时的气温和湿度。
“车某,你来说说这个接缝的处理工艺?”我转向车某。车某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这需要查一下施工记录……”
阳光依然毒辣,但场上的气氛已经悄然改变。车某之前的自信在一步步测量中消融,他的解释越来越苍白,而王某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测量完毕,车某突然叹了口气:“法官,不用再量了。”
那一刻,虽然车某还没有明确陈述其并没有对案涉道路进行施工,但是我知道他的心里防线已经在崩塌。趁热打铁,我们又告知其虚假陈述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之后,我告诉双方,回去都再考虑一下怎么处理。
过了两天,车某来到法庭,低声和我们说:“我没想到你们会这么仔细地测量核对。这些细节……只有真正施工的人才知道。”
后来,车某很快与王某达成了调解协议,一次性支付工程款四十三万元。签完字时,车某对王某说:“老王,你是个实在人。”王某眼圈发红没有说什么。
这个下午让我深刻体会到,证据的优势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形式而在实质。法律追求的不是表面证据的堆砌,而是事实真相的还原。有时,一条简单的尺子,胜过千言万语的辩论。
每当我驾车行驶在平坦的道路上,都会想起那个炎热的下午。法治的道路也是如此,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测量每一个细节,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去铺就公平正义的基石。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道路上,时刻提醒自己记得办案的初心——办对案、办好案。
来源: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