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晋城中院执行服务中心像往常一样忙碌,大厅里两位老人紧紧握住承办法官的手,眼眶湿润、声音哽咽:“谢谢你们,不仅解决了债务纠纷,还帮我们挽回了儿子,缓解了家庭矛盾!”
这两位老人是被执行人小侯的父母,他们为何给晋城中院执行局送锦旗与感谢信?故事要从一起执行案件说起。

执行受阻,亲情濒危
小侯是一起借款合同纠纷的被执行人,执行标的3万余元。这笔钱对很多家庭不算大,却成了压垮小侯家庭亲情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承办法官依法送达法律文书,可期限已过,小侯既不报告财产,也不履行还款义务,多次电话沟通,都以“没偿还能力”为由消极应对。法院本可直接对其强制拘留,但承办法官觉得“一拘了之”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便决定再做尝试,联系小侯父亲。
电话那头,小侯父亲心灰意冷、疲惫失望,称管不了也不想管儿子,还挂断了电话。这近乎“决绝”的回应,让承办法官意识到案件根源远不止3万元债务,背后是濒临崩溃的家庭关系。
深挖根源,隐情浮现
承办法官没有放弃,多次主动联系小侯父亲。他不仅向小侯父亲阐明小侯拒不配合将面临司法拘留的后果,更动之以情,劝导其抓住机会帮儿子迷途知返。
小侯父亲被承办法官的真诚执着打动,从外地赶到晋城中院,在执行局办公室敞开心扉,道出家庭辛酸。原来,小侯沉迷网络直播打赏主播,多次向外人借款,父母为维持儿子信誉和家庭完整,已替他还上百万元债务。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儿子执迷不悟,儿媳选择了离开,家庭变得支离破碎。父母多次相劝,儿子却充耳不闻,家庭关系降至冰点。说到动情处,小侯父亲老泪纵横:“是我们没把孩子教育好啊……”
解决3万元债务是标,唤醒小侯良知与责任感、修复家庭亲情裂痕才是本,承办法官立即安排与小侯面对面沟通。
情法交融,迷途知返
调解室里气氛凝重,承办法官没有严厉斥责,而是围绕“亲情”与“责任”,与小侯深入对话。他讲述小侯父亲谈及儿子时的悲痛与关爱,描述老两口为儿还债的心酸无奈,展望男人对家庭应有的担当。
“看看你父母,本应安享晚年,却为你操心背债。作为儿子、男人,你的责任感呢?”这些话语如重锤,敲在小侯心上。
看着父母苍老面容和斑白鬓角,回想给家庭带来的创伤,小侯低下头,流下悔恨泪水:“爸、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他哽咽着向父母道歉,当场表示要洗心革面,努力工作挣钱还清债务。
见小侯真心悔过,承办法官当即拨通申请执行人电话,沟通小侯家庭情况、悔过态度和分期履行意愿,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
当小侯郑重写下分期偿还保证书后,一直沉默的父亲站起身,在担保人一栏写下:“我愿意替儿子小侯担保,如果他违反协议,我愿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这一笔一划,承载着父亲对儿子最后的信任与期待。
案结事了,亲情复燃
和解后的半年里,小侯像变了个人。他不再沉迷网络,找到稳定工作,省吃俭用,按和解协议主动按时履行款项。同时,他积极回归家庭,主动与父母沟通,关心他们身体,努力修复亲情裂痕。
半年后,案件圆满解决。申请执行人债权得到保障,小侯履行法定义务且迷途知返,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回温暖与希望。
在此背景下,小侯父母送来锦旗和感谢信。信中特别提到:“我们在郑州看病期间,承办法官不厌其烦开导我们,帮助协商,考虑我家实际困难,教育儿子,让我们感动欣慰。”
这面特殊的锦旗,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晋城中院执行工作最动容的认可,它讲述了情、理、法在执行中如何融合,是晋城法院践行“如我在诉”“如我在执”理念的温情注脚。
人无信不立。希望每个“小侯”都能在法律的警醒与司法的关怀中回头,主动履行义务,不让父母担忧,用诚信担当托起家的希望。这面锦旗沉甸甸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
来源: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