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气:

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建设
【喜报】晋城市案例成功入选
  • 发表时间:2025-11-22
  • 文章来源:晋城长安网

近日,由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主办,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的2025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年度征集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建宁乡郭庄村村民委员会申报的《党建引领 品牌立标 调出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国600余份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为2025年度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党建引领品牌立标  调出基层治理新模式

郭有龙与刘姓家族之间的邻里纠纷

内容提要

一场涉及三代人,持续五十多年的相邻关系纠纷。在调解员长期关注,不遗余力地耐心跟踪。从起初的宗族纠葛到波及邻人的日常出行障碍。此纠纷,历经五任村委、调委会,两次巡视组过问,三次市长热线反馈等各种途径,仍然无果。调解员从看似一团乱的“死结”,经过层层抽丝剥茧,尝试各种调解方式方法,把基层干部履职尽责和普通百姓的“急难愁盼”,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利用乡村振兴过程中“千万工程”的伟大实践背景,充分保证各方利益,积极化解陈年宿怨,促使当事人打开“心锁”。一场旷日持久的纠纷得到实质性、根源性化解。事后,当事人发自肺腑地给村集体赠送了郭庄村建村以来的“第一面锦旗”。以此为标志,郭庄村的各项事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速道。2024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成立了以调解主任孟爱锁名字命名的“爱锁解锁”人民调解品牌。截至今年,郭庄村被评为晋城市“先进党支部”,晋城市“千万工程”现场观摩点和“基层治理”观摩点。先后承接了六十余次兄弟县市、乡镇、基层党支部的参观学习。探索出了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郭庄模式”。郭庄村支部书记杨文广和调解主任孟爱锁获得2024年度高平市劳模荣誉。以孟爱锁个人总结的“1234”人民调解工作法和“爱锁解锁”调解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纠纷主要经过

一、同族宅基地之争:三代恩怨困住邻里路

在郭庄村后窑片区,刘姓同族的两支人,因宅基地问题结下了跨越三代的恩怨。事情的起因是刘姓兄弟人多房少,对老宅基地的归属起了争执,从最初的口舌之争,逐渐演变成兄弟互殴,场面一度失控。

这场纷争历经岁月洗礼,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双方也曾对簿公堂,法院给出的裁判,并未能化解他们心中的仇恨,反而让矛盾更加根深蒂固。此后,他们各自在归属地上堆放砂石、修建旱厕、开垦菜畦,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着对对方的不满。

涉事的刘氏兄弟大多已另建新房,搬离了这片充满纷争的土地。然而,他们的行为却给仍住在老屋的郭某某一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郭某某家虽房屋翻新,但出行道路却仅剩二尺宽,狭窄得难以通行,日常进出都成了难题。

为了改变这一窘迫的现状,郭某某多方寻找,试图通过调解终止这场持续了三代人的矛盾。调解人员多次深入双方家中,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深知,要化解这场恩怨并非易事,但为了能让郭某某一家恢复正常的生活,也为了能让乡村恢复往日的和谐,他们没有放弃。

这场同族宅基地之争,就像一道沉重的枷锁,困住了邻里之间的情谊,也阻碍了乡村的发展。附近村民希望在调解人员的努力下,双方能够放下心中的仇恨,以和为贵,共同拆除这道横亘在彼此之间的“心墙”,还乡村一片宁静与和谐。

二、调解员抽丝剥茧:认知心魔扰乱血脉亲情

刘姓在村庄渊源很久,刘家兄弟本应是同根同种、相互扶持的族亲,却因宅基地争端,让血脉亲情在仇恨中扭曲,历经三代仍难以释怀。

矛盾的种子在宅基地出现问题时悄然种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方当事人的叔叔时任村支部书记,在处理宅基地事务时,另一方认为其偏袒自家侄子,讲了偏理。尽管基层法院经过调查审理,依法作出了判决,但这一方却坚信对方在判决上做了手脚,认为判决有失公允。这种想法如同毒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一直到死,他都没能想通,心中的仇恨也随着岁月不断滋长。

这份仇恨就像一颗毒瘤,在家族中蔓延开来。老一辈的恩怨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后辈的心灵。他们从小听着长辈的抱怨与仇恨长大,心中对对方家族也充满了敌意。原本亲密无间的族亲,渐渐变得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调解员得知此事后,决心抽丝剥茧,化解这场跨越三代的恩怨。他们深入乡村,走访当事人及知情者,试图还原事情的真相。在了解过程中,调解员发现,其实很多矛盾都是因为误解和偏见积累而成。当年的判决公正合理,只是其中一方因个人情感因素而无法接受。

调解员多次组织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他们从亲情的角度出发,讲述同族之间本应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道理;又从法律层面,再次强调判决的公正性。然而,仇恨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想要拔除谈何容易。前两代人心中积累的怨恨太深,调解工作进展得十分艰难。

调解员没有放弃,他们知道,只有解开这个“心锁”,才能让族亲之间的血脉情重新流淌。他们计划从第三代入手,引导年轻人放下过去的仇恨,用理性和宽容去看待问题。因为只有新一代人放下包袱,这个家族才能真正走出仇恨的阴影,重拾那份被遗忘已久的亲情。这场跨越三代的宅基地恩怨,何时才能画上句号,仍是一个未知数,但调解员的努力,为这个家族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三、十余年跟踪维稳:党建引领促成纠纷化解

好事也怕没人管,何况是事不关己的麻烦事。但就有人以近乎偏执的精神,挂念着这起普通的邻里纠纷。他就是,郭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孟爱锁。

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孟爱锁彼时还是一名村医。受当事人郭某某之托,他偶然接触到了这起刘家宅基地纠纷。这纠纷如同一团乱麻,牵扯着三代人的恩怨情仇,让双方家族剑拔弩张。孟爱锁凭借着医生职业带来的亲和力,以及和当事人晚辈中同学建立的深厚情谊,开始协助村委进行调解。他穿梭于两家之间,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用温和的话语安抚着他们激动的心情,虽然未能立即解决纠纷,但终让局势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后来,孟爱锁进入村委班子,成为一名专职调解员,他更加不遗余力地关注着这起纠纷,心中始终装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从上世纪末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到口罩时代的艰难前行,从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到2021年换届后新班子的履职承诺,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但孟爱锁从未放弃过调解的努力。他不断收集资料,深入了解双方的心结,尝试各种方法去化解矛盾,可每一次都像是撞在了坚硬的冰墙上,收效甚微。

直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遍大地,人居环境提升成为“千万工程”实践的重要抓手。孟爱锁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解决纠纷的有利时机。他积极向新一届党支部建言献策,将这起宅基地纠纷与乡村整体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既能保障双方合理权益,又能改善乡村环境的方案。

在他的努力下,村党支部、乡综治中心、村调委会和双方家族重新坐到了谈判桌前。孟爱锁以专业的调解技巧和真诚务实的态度,引导双方放下过去的仇恨,从乡村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问题。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和解。堆积多年的巨石被搬走,荒芜的宅基地得到合理规划,郭某某家的出行道路也变得宽敞通畅。

二十余载的调解路,孟爱锁用执着和坚守,打破了宅基地纠纷的坚冰,让族亲之间的血脉情重新流淌,也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一波三折调解路:全局谋划消弭局部困局

在乡村调解的征程中,孟爱锁和他的团队遭遇了一场一波三折的宅基地道路拓宽纠纷调解。

最初,调委会和村支委制定了从西边拆掉一个旱厕以拓宽道路的方案。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家老大突然提出,郭某某在修房时私自砍伐自家椿树做了花梁,要求对方赔偿。郭某某却坚决拒绝承认此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调解工作由此陷入僵局,第一个方案无奈搁浅。

随后,团队迅速调整思路,提出从东边拓宽道路第二个方案。但新的阻碍又接踵而至,路口的邻居申某某在铺设水泥路时,曾征询郭某某是否分担费用,被郭某某以“通路”无望为由婉拒。这一拒绝让申某某心生不满,坚决不同意拓宽道路的方案,调解再次陷入困境。

面对接连的挫折,调委会和支村委没有气馁,而是深刻反思,意识到不能单方面做一家工作,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掌握到后窑片区人心长期敌对,环境脏乱不堪,严重影响着乡村的和谐大局。思变求好是每一位当事人内心渴求的真实愿望。支村委决定以此次道路拓宽为契机,制定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一揽子方案。

经过充分酝酿,一个事关全村的拆迁规定出台:每平方米闲散地块补偿七十元,老宅房产补偿八十五元。这一规定既考虑了村民的实际利益,又兼顾了乡村的整体发展,也符合村级财政的支付能力。为了确保方案的公正性和可行性,支村委决定将其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在大会上,代表们充分讨论,最终一致通过了这个方案。

随着方案的实施,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终于放下成见,接受了这一解决方案。逼仄的道路得以顺利拓宽,后窑片区的环境也得到了巨大改善,人心逐渐回归和谐。这场一波三折的调解路,最终以统筹规划的方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用心与顺势结合:倾情付出铸就“爱锁解锁”

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孟爱锁以顺势与用心相结合、真情付出铸就的“爱锁解锁”精神,书写着人民调解工作的美丽篇章。

孟爱锁时刻将当事人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他深知,调解工作不能刻板僵化,必须顺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敏锐捕捉政策机遇,将调解工作与乡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紧密结合。拆违治乱、厕所革命、供排水一体化等具体实践,都成为他化解矛盾、为民解忧的战场。

结合自己多年调解工作,孟爱锁总结出了1234”人民调解工作方法。“1”即一张网管百家事,经他提议,全乡的网格员和民调主任“二员合一”;“2”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乡级综治例会紧密结合,有效联动;“3”指“三情”,了解每起纠纷的实情,探寻复杂纠纷背后的隐情,付出化解矛盾纠纷的真情;“4”是“四里”,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和网格员要沉到基层村里,常到老百姓家里,融进当事人心里,把握纠纷涉及的法理。这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如同精准的导航仪,为全乡的调解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具体实践中,1234”工作方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拆违治乱时,面对部分村民的不理解,孟爱锁运用这一方法,深入了解村民的顾虑,从改善乡村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角度出发,耐心沟通协商,成功化解了多起因拆违引发的纠纷。厕所革命推进中,他关注村民的实际需求,协调各方资源,既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又让村民满意。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实施时,他积极协调施工方与村民之间的矛盾,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三年来,孟爱锁凭借这一方法成功化解百余起纠纷,拆迁一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六户,没有一起越级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他的努力得到了市司法局、市委组织部、社工部的高度认可,在郭庄村筹划建设了调解小院,打造了“爱锁解锁”个人调解品牌。郭庄村也在他的带动下,成为晋城市基层治理的典型。

孟爱锁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用热爱与担当、情怀和付出,解开了乡村治理中的重重“心锁”,让乡村焕发出和谐、美好的新气象,为基层治理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来源:山西调解、晋城司法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政法委员会

联系方式:0356—2198013

CCopyright 2007 http://www.jinchengpeace.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晋城长安网 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14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