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让我们来看今天的主角
泽州公安新闻人为自己代言
01、张艺苑
作为一名新入警的民警,起初,我以为我的使命是用镜头去捕捉像警匪片里的追逐、枪战和殊死搏斗等高光时刻,用文字去渲染那些舍生忘死的壮举。直到对社区老民警的采访,开始改变我的认知。他没有讲什么惊天大案,只是从抽屉里拿出几本边角都磨卷了的工作笔记,递给我说:“姑娘,想了解我们社区,看这个比看报告强。”

当我翻开它,泛黄的纸页上没有惊心动魄的案情,只有一行行朴实无华的字迹:“4月12日,调解王家和刘家的墙界纠纷,已和好。下一步,将此案例整理成普法材料,提醒社区居民注意界限问题,从源头减少纠纷。”“5月27日,独居老人王奶奶血压偏高,已联系其子女。今后每周至少要去看望一次。”这些琐碎的记录,串联起一个社区最真实的日常。
我捧着这本笔记,忽然觉得它有千斤重。那一刻,我才懂得,真正的英雄主义,也可以是于无声处化解干戈,用磨破的嘴皮换来社区的和谐,用踏破的鞋底筑牢平安的基石。这份感悟,在我汇编民警救助群众的公众号时愈发清晰。那些紧急的援手、失而复得的笑容,正是无数个“平凡”瞬间汇聚成的温暖海洋。我的使命,就是用笔和镜头,去挖掘这些平凡中的伟大,去讲述这些藏蓝下的温度。
02、赵宇昊
于我而言,虽然身穿警服,却因从事宣传工作,更多的时候手中常常拿着相机和纸笔。一度怀疑自己当了个“假辅警”,也曾质疑过自己的选择,但坚持下来,却发现光影之中自有苦与乐。
一位宣传前辈和我说,宣传工作者要对自身的岗位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因为整个队伍的形象,在我们按下相机快门的那一刻向外界展示。拿起相机,我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拍摄者,更是外界了解泽州公安的一扇窗。

前段时间为了报道公安护航秋收成果,我先后前往南村、高都、北义城、巴公,拍摄了民警帮助群众收玉米、山楂、辣椒和大葱。沾满泥泞的鞋子,增高又增重。我只待了几天便倍感艰辛,而我的同事们却每日如此。我用手中的相机认真记录下这一切,生怕错过每一秒、每一帧。因为,人民警察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一直坚守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我为他们自豪,为他们感动,更要竭尽全力为他们呐喊加油!
03、张哲培
记者节将至,回首这一年,两个场景深深烙印在我心中。初到岗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大阳古镇的警务直播。面对镜头,我这个“小白”手足无措,为把这项任务完成好,连续三天,我泡在古镇反复演练——对着广场乘凉的大爷试讲,向导游请教古镇历史,把青石板路走了一遍又一遍。直播那天,当我把千年文化和公安工作融进同一个镜头,看到弹幕里闪过“原来警察故事这么动人”时,我突然懂了:宣传的意义,就是让那些默默的守护被看见。

更难忘的是采访张连山前辈的事迹。战友们说,他为了一份鉴定报告可以熬上几个通宵;为了查明死因,把自己吊在百米悬崖上勘查;为了解决非刑事案件鉴定难题,他跑遍全市建起第一家法医门诊部。这样耀眼的人,却在33岁那年为掩护战友永远留在了矿井里。采访中我无比动容,那些滚烫的生命,那些沉甸甸的责任,让我握笔的手渐渐有了重量。那一刻我明白,这支笔接过的不仅是故事,更是警徽下的承诺。
如今,我依然带着相机和笔走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记录老民警调解纠纷时的苦口婆心,定格新警第一次出警时紧张又坚定的眼神,今后的工作中,我想继续握紧手中的笔,让每一个平凡的坚守都闪闪发光。
第26个中国记者节
向广大媒体记者致敬
也向广大从事公安宣传
的公安“记者”致敬
我们会始终牢记使命与担当
讲好民警故事
发好公安声音
树好警察形象
来源:平安泽州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