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气:

您的位置: 首页 > 省级
山西全面推进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
  • 发表时间:2025-07-03
  • 文章来源:山西法治报

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居全国第一。如何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是历史交予山西的重要课题。日前,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就我省最新“解题思路”进行了详细介绍。

思路一:破立并举

“2005年制定的《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已与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改革要求和决策部署不相契合,与上位法部分条款不相衔接,与省情实际和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发布会上,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指出了破立并举——废除我省现行实施办法、制定新的文物保护条例的必要性。

7月1日起,新出台的《山西省文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针对我省文物机构队伍力量依然薄弱、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体系有待完善等短板,《条例》“对症下药”,通过八章六十二条完善了相关机制、细化了主体责任。

有效贯彻落实《条例》,避免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流于形式,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省委宣传部已牵头建立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省级协调专项工作机制,省政府既成立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还批准设立了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持续优化的工作协调机制,让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更加高效顺畅。

不仅如此,早在《条例》出台前,省委就已连续部署开展了文物保护利用政治监督专项检查、专项督查、专项审计,不断夯实监督管理责任,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肩负好、履行好文保重任。

思路二:凝心聚力

作为文物大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不仅是山西写入《条例》的圭臬,更是文保人实践多年的宝贵经验。

2017年3月,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文明守望工程”。自此,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一揽子政策、项目接连落地。

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30条政策”的出台,到文物认领认养工作指南的施行;从曲沃率先启动文物认领认养实践探索开始,到全省文物认领认养“巨手擎”项目遍地开花;从优选项目主动靠前推介服务,到全面评估引入激励退出机制;从万科启动“龙·计划”古建筑公益众筹,到省文物保护基金和省文物保护基金会相继批复成立;从榆社邓峪石塔塔身、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荣归故土,到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从B站上线热播纪录片《文物守护人》观看量突破2000万次,到省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协会成立并辐射各市……我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已初步形成了社会力量多主体、多方式参与的良好局面,成功为守护三晋瑰宝永葆活力聚起磅礴之势。

思路三:科技赋能

近年来,省文物局坚持以科技赋能文保,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确立了以“问题导向、服务需求”为主的有组织科研模式,驰而不息为顺利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加注“底气”。

着眼体制机制,省文物局不但加紧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还将云冈研究院、山西博物院等文博单位纳入我省科研机构管理序列,在科技创新领域优先重点扶持,推动文博科研人员享受国家及省级科技创新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了文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围绕平台建设,省文物局心系石窟寺、考古等领域的紧迫需求,积极培育创新平台和团队,建成了云冈学研究和古建筑保护国家级科研基地与联合工作站,并建设了26个省级文物科研基地。同时,组建了山西文博技能学院、古建筑产业学院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力地推动着文博职业技能长足进步。

锚定成果转化,省文物局及时组织实施了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140项省级科研课题……成功研发了地下考古方舱和木结构古建筑光纤物联网监测等科技保护装备,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助力文博单位在文物3D打印复刻、数字虚拟修复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等一批“云端”展示传播项目广受好评。

“我们将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装备研发、团队培养’全链条文物科技创新体系,以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撑山西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语气坚定。

思路四:智慧监管

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2020年至2022年度省级人民政府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调查中,我省各项指标总评分排名全国第一。好成绩的背后,镌刻着省文物局严抓严管文物安全的坚实履迹。

近年来,省文物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积极压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以及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同时,充分发挥全省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和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作用,全面织密文物安全责任网。

聚焦“智能守护+实地巡防”的安全监管体系,省文物局锐意创新、双管齐下。“线上”,建成国、省保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AI智能识别等技术对全省国、省保单位进行全天候、可视化管控。“线下”,组建专业化、常态化文物安全巡查队伍,每年针对全省世界文化遗产和国、省保单位开展4轮次安全巡查。2023年至2024年度国、省保单位全覆盖安全巡检共计6轮次,助力问题和隐患数量降幅78%,进一步为守护文物安全筑牢了“防火墙”。

针对文物单位安防需求,“十四五”期间,全省文物系统实施了209项文物安防工程,有效提升了大批文保单位的安全感。

“此外,我们还持续推进文保单位安全标准化建设,建立文物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风险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目前,39处国宝级文物已完成安全标准化建设,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标准化建设将于2027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振华介绍道。

紧跟时代步伐,踏上依法守护文物的新征程,山西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并以昂扬斗志迎挑战、破难题、开新局,蹄疾步稳推动着三晋文物事业蒸蒸日上。

来源:山西法治报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政法委员会

联系方式:0356—2198013

CCopyright 2007 http://www.jinchengpeace.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晋城长安网 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14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