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简称综治中心,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晋城市大力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的县级综治中心建得怎么样?运行得如何?有什么特色亮点?一起听听各县(市、区)党委政法委书记的介绍.....
一、城 区

城区区委政法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刘栋:智慧赋能,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处办
城区借势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数字化城市运行中心,搭建“1+4+N”智慧平台,即1个指挥中心、4大中台和N个应用平台,设置一屏发现、一口派单、一站处置、一网评效、一键智搜等功能,实现“一屏观全区”的宏观态势感知和“一码管全程”的事件闭环管理。
群众进入综治中心,只需要扫描身份证件,进行实名认证和诉求登记,后台统一编码,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有序流转,通过“立码办”一码通诉求表达平台,推进各类诉求直诉直办、即诉即办、限时办理。在智慧赋能的加持下,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处办,确保群众诉求件件能留痕、可追溯。
二、泽 州

泽州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栗莎:温度+力度,提升满意度
泽州县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运行中,将心理调节融入矛盾调处全过程,既解“心”结,又解“法”结,打造有温度、有力度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模式。
中心实行统一受理机制,针对家庭纠纷、邻里摩擦、婚恋矛盾等常见类型,在接收矛盾纠纷、信访诉求的第一时间,便由入驻的心理服务团队跟进开展“心理初筛”,疏导解决情绪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升级;针对分类流转至各部门的复杂纠纷,心理团队全程跟踪介入,通过一对一情绪疏导、家庭系统沟通引导、压力缓解训练等专业方式,帮助当事人平复对立情绪、理清诉求逻辑,为后续协商调解扫清“心理障碍”,夯实理性沟通的“情感基础”。
在此基础上,法律顾问同步开展释法说理调解工作,引导群众明晰权利边界与义务责任,推动矛盾纠纷从“情感情绪对抗”平稳转向依法依规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不仅可以减少和防止纠纷反复,而且能够提升工作的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
三、陵 川

陵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勇力:确保中心受理事项分得出、接得住、办得好
陵川县综治中心紧扣“为民服务、排忧解纷”这一核心要求,聚焦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打造治理枢纽,实现对群众各类诉求的“一站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
整合法院、司法、信访等14部门职能资源,全量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依法办理,让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创新“1+N+X”协同模式,综治中心为“1”负责统筹调度,“N”个入驻部门立足本职实质性解决问题,引入“X”类社会力量拓宽解纷渠道,建立综治中心联席会议制度,对转办事项实行“挂账销号”,确保各类事项分得出、接得住、办得好。
同时,持续推进“三级书记大接访”,构建“调解优先、多元衔接、信访兜底”的解纷体系,实现全链条法治化处置,达成案结事了人和。
来源:晋城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