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泽州县大箕镇申匠村,两户邻居因宅基地边界僵持近一年,争得面红耳赤。8月初,随着“老娘舅”调解员带着卷尺上门,现场测量、讲清道理,这场旷日持久的矛盾才得以成功化解。
从曾经的“一家吵、两家闹”,到如今遇事就喊“找老娘舅”,大箕镇的“老娘舅”调解体系正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大箕镇综治干事樊志会告诉记者,为了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提升治理效能,2019年,他们成立了乡级“老娘舅”调解工作室,由8名离职村干部、老党员负责全乡的调解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与范围扩大,2021年,村级“老娘舅”调解工作室建立,构建起镇村两级多元矛盾化解平台;2023年,依托流动党支部打造的“流动调解室”,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人口外流区域;2024年,8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加入,进一步优化了队伍结构。
“如今,我们以网格为单元,组建了由网格员、调解员、辅警和‘法律明白人’组成的平安建设志愿服务小组,形成了‘常态化+精细化’排查预警机制,每半月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重点聚焦婚恋家庭、邻里纠纷、债务劳资等易发矛盾点。”樊志会说,申匠村那两户村民的宅基地纠纷,正是排查小组在走访中及时发现的。
如今,全镇有59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老娘舅”调解员,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30余起,涉及金额230余万元。
“我们‘老娘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支撑。”经验丰富的“老娘舅”王秀琴道出了工作心得。
就在不久前,王秀琴和团队遇到了一起棘手的彩礼纠纷,双方因彩礼数额和返还时间闹得不可开交。在老娘舅与法律顾问、网格员紧密协作、耐心劝导下,一天内就帮他们解决了问题。
王秀琴说,除了59名“老娘舅”调解员,当地还整合力量,打造了一支包含27名全科网格员、25名辅警、5名村法律顾问及88名“法律明白人”的200人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形成了清晰高效的“网格化+专业化”协同作战模式:网格员负责日常排查,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调解员主导协商,善用“情理法”化解心结;律师提供专业支持,保障调解合法合规;同时,调解员跟进回访,严防纠纷反弹。如今,这支队伍成为覆盖镇村、延伸服务、融合专业的品牌队伍。
大箕镇党委副书记王力表示,“老娘舅”调解室通过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用智用法解决难题,真正成了村民的“暖心驿站”。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这一品牌实践,在机制创新、服务延伸等方面深入探索,持续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
来源:山西日报、泽州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