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市南城街道,城乡融合发展的画卷正生动展开:农特产品进城,人才技术进村;文化入市,文明进乡。连接城乡的公路上车流不息,新鲜果蔬从田间直达市民餐桌;乡野间,特色民宿与“赏花+采摘”农旅项目吸引着人们重归田园……近年来,南城街道通过多维探索,推动城乡从“二元分割”迈向“共生共荣”,绘就了一幅美美与共的新图景。
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 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现在住着小洋楼,水电暖气齐全,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说起家乡变化,梨园村村民刘红梅难掩欣喜。作为南城街道重点打造的精品示范村,梨园村在完成新村建设后,今年又启动旧村改造,成为街道推动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城街道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目前,已建成朴村、梨园、瓦窑头、北陈4个精品示范村,南陈、北陈、上庄、朴村、徐庄5个市级宜居乡村,并通过整村连片建设,让城乡差距在硬件上明显缩小。
在推动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进程中,南城街道坚持“一盘棋”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升级。城市建设方面,完成南阳、公路段等7个老旧小区及6条背街小巷改造,建成康乐、康华龙欣3处阅读小空间;高效推进西部铁路沿线、丹河绿化长廊征迁及智创城等地块附着物处置,保障重点项目落地。乡村建设方面,新建11余公里“四好农村路”,实现水、暖、气全域覆盖,17个行政村快递网点全覆盖;4个养老服务中心、12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村级免费体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织密“一老一小”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产业协同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路
“这里的梨果,圆润饱满、脆甜爽口,离市里也比较近,我就开车过来买几箱皇冠梨,市民李荣的评价,道出了瓦窑头村梨产业的市场吸引力。
眼下正值皇冠梨丰收季,瓦窑头村1000余亩梨园里,金灿灿的果实压弯枝头。不同于传统种植,当地创新采用玉露香梨与皇冠梨3:1套种模式,不仅优化果园生态,更实现错峰上市,让“梨经济”持续升温。
小小梨园,成了村民的“致富密码”。技术员袁成只靠着土地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年均增收达3万元。像他一样,村里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但瓦窑头村的发展不止于此——以梨产业为核心,探索“农业+文旅+党建”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南城街道深挖区域资源,启动北陈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打造“红色主题+长平之战古文化+传统古建筑群+休闲农业”特色城郊游。通过“党组织+产业项目+企业”模式,将党建引领贯穿发展全程:联动周边村镇整合历史古迹等资源,开发“梨园采摘+红色研学+古建打卡”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既能亲手摘下脆甜的皇冠梨,又能在历史遗迹中感受文化底蕴,实现农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城乡治理强根基
乡风文明润心田
“以前反映问题需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直接来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当场联系调解,一站式服务,很方便。”南城街道徐庄村村民徐慧廷说。
今年以来,南城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高标准建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创新推行“接诉即办+警网融合+致和调解”治理模式。中心整合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等常驻单位,妇联、城建、市场监管等关联部门动态轮驻,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诉求全解决”。通过集成办公、联合会商机制,过去部门间“各自为战”的难题迎刃而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
在夯实治理根基的同时,南城街道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走深走实。梨园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村史馆,用老物件、老照片讲述村庄变迁;朴村村建成新风尚宴会厅,倡导婚丧嫁娶简办,破除铺张浪费陋习;新荣社区定期开展文明家庭评选表彰,以身边榜样带动崇德向善。如今,移风易俗已成共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在街头巷尾悄然兴起,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底色。
来源:晋城政法微信公众号